<![CDATA[话说BSNS]]> 我们致力于研究基于职业社交关系和高质量内容的社会化商务平台。

“职业社交关系”定位的是中高端人士和关系~~

“高质量的内容”强调的是所创造内容的优劣~~

“社会化商务”传递的是盈利模式的来源路径~~

“平台”二字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做一个产品,而是要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同时满足职业人士的社交需求、中小企业的营销需求、求职者和雇主的商务需求!

社交需求(人)的满足,可以产生人、关系流和信息流~~

营销需求(企业)和商务需求(人和企业)的满足,可以产生现金流~~

这样的一个平台=人+企业+需求=关系+内容+传播=社交+营销+商务~~

这样的一个平台=人+内容=关系+传播=社交+商务~~

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最大化地还原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商业行为和日常活动!

因此,这样一个平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基于职业社交关系和高质量内容的社会化商务平台!

作为企博网平台运营部的一份子,必须:

以用户的心态和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现有的产品

以极客的韧劲和行业的视角去构建我们全新的平台

我们运营部的三个基调:快乐+激情+挑战

以快乐的心态上班

营造开心的工作氛围

富有激情的做事

敢于挑战

勇于创新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company_indexCompany.do?id=1877258 zh-cn 话说BSNS Fri, 01 Jul 2011 11:40:57 CST 5 小企业看社交媒体:LinkedIn价值比Twitter高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3371427 在小企业所有者眼中,60%的人相信社交媒体公司对于企业增长有价值,但大多的人对Twitter印象不深。

本月初,《华尔街日报》和Vistage International调查了835位企业主,只有3%的人认为Twitter在帮助企业方面最有潜力 。

在调查中,职业社交网LinkedIn排名第一,41%的人调查对象 认为它对企业有潜在好处。16%的人挑选了YouTube,还有14% 的人选择了Facebook。

从调查来看,Twitter向小企业主证明自己的好处面临挑战。Twitter声称自己刚刚开始招揽小企业,在美国小企业占了企业的大多数,这些小企业是许多科技巨头的重要营收源,包括 Google。

托德-德曼尼(Todd DeMann)就没有被Twitter征服。德曼尼是Freshology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洛杉基企业,主要提供控制热量的食品。3年前,47岁的德曼尼利用Facebook和 Twitter来营销自己的服务,2011年,他指派一名员工(共78 名员工)每周在社交媒体方面工作20小时,主要是在Facebook 上发起健康讨论,还有在Twitter张贴健康小贴士和文章。

2012年,Facebook成了Freshology网站的第六大在线浏量来源 。Pinterest排在59位,直到4个月前,Freshology才到 Pinterest营销。Twitter排在第117位。德曼尼说:“在 Twitter上,你没法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参与。”

Facebook方面称,这些结果与最近的独立小企业调查结果一致 ,调查显示Facebook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社交媒体渠道。

小企业所有者一般开支有限,时间也有限,无法大笔投入以弄清何种社交媒体最有用。在调查中,只有40%的人企业主指派员工专注于社交媒体营销。当中的一半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1-5小时,有三分之一根本不花时间。

A2L Consulting公司主要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公司所有者肯· 洛佩兹( Ken Lopez)2011年时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营销,他认为社交媒体的价值首先在于一些评估指标,比如PV、直接销售、点通率。洛佩兹说:“每天我们要发10几条微博信息,每天在LinkedIn也发同样数量的文章,但结果完全不同。”

过去2年,每周2天,洛佩兹专注于从LinkedIn、YouTube、 Facebook和Twitter获取流量。工作获得了回报。洛佩兹说,A2L每月获得1.2万网络访问者,2011年只有800,网络贡献的营收增长了5倍。但与其它网站相比,来自Twitter的流量很少。洛佩兹说:“LinkedIn是主流量源,相比而言Twitter占比很少。”

Twitter全球在线销售副总裁理查德·艾尔方斯(Richard Alfonsi)表示,Twitter要更多地教育小企业,让它们使用服务接触潜在顾客,用更有效的方式使用服务。艾尔方斯称:“我们刚刚才在这两方面下力。”已经有450万小企业使用Twitter。

大约一年前,Twitter才开始让小企业在服务中购买广告,小企业可以让信息更好地传播到目标用户群中。之前,Twitter只允许大企业购买广告。Twitter前进缓慢,它要确保举措是正确的。广告服务仍处在测试阶段,只有一些挑选的客户能用。

纽约会计事务所Freed Maxick参与了Twitter的测试,去年秋天,它在Twitter购买广告,瞄准那些寻找美国总统候选人税收观点的人,广告给网站带来210万次点击。

Twitter没有披露财务细节,但据eMarketer预计,Twitter今年的广告营收将达5.45亿美元,去年为2.88亿美元。2012年Facebook广告营收42.8亿美元。LinkedIn去年前9个月营收6.687亿美元,当中四分之一是广告、付费职位公告、其它市场营销收入。

没有一家企业提供小企业广告营收收入数据。

乔希·韦斯(Josh Weiss)拥有一家10人的企业,主要销售夜礼服和舞会长裙,他代表公司发微博营销,从2009年开始。不过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韦斯认为:“在Twitter上,人们注意时间很短,他们要的是快速的新闻,然后马上离开。他们不想在Twitter上购物。”

韦斯将Twitter作为监测工具,关注时间趋势和对手动态。他注意到对手的客户抱怨送货费用,他便宣传免费送货,这样就有了竞争优势。

《华尔街日报》的调查于1月14-23日进行,调查的企业涉及许多行业,年营收不到200万美元。整体来看,被调查的企业主14%使用Twitter。(【搜狐IT消息】Needy)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3371427 手摘 kalevala 手摘 Fri, 01 Feb 2013 11:37:42 CST
Facebook推出网络职业搜索应用 LinkedIn打颤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833523

Facebook推出网络职业搜索应用挑战LinkedIn(腾讯科技配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宣布推出一款网络职业搜索工具--社交求职应用(Social Jobs Application),用户可以借此接触到五家不同的招聘公司提供的超过170万个就业机会。这款应用的推出,也意味着Facebook将向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发起挑战。

Facebook表示,这款新应用隶属于公司在去年与美国劳工部、其它机构共同发起的“社交职业合作伙伴项目”(Social Jobs Partnership)的一部分,旨在让少数公共机构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帮助人们找到工作。目前与Facebook展开合作的招聘公司包括了Monster、BranchOut、DirectEmployers Association、Work4Labs以及Jobvite。

目前已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Facebook,因为寻求吸引更多的用户并让他们在公司网站中逗留更长时间,正在向新服务和市场进行扩张。Facebook这一新应用的推出,也将给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带来直接的压力。作为一家拥有1.87亿用户的社交网站,LinkedIn当前面临着用户增长乏力的压力。

Facebook全球公共政策副总裁马恩·莱文(Marne Levine)表示,“Facebook就是要把人们连接在一起。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开发者正借助着我们的平台把求职者和未来的雇主联系在一起。通过准许求职者查看和共享基于个性化标准的就业机会,新推出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在美国找到工作。”

虽然Facebook不会直接通过这款新应用获得任何好处,不过LinkedIn的投资人可能担心,Facebook能够接触到10亿的用户,这可能会给LinkedIn的业务带来影响。受Facebook推出求职应用这一消息的影响,LinkedIn股价周三盘中曾瞬间下跌3.7%。至收盘时,LinkedIn股价下跌0.49美元,跌幅为0.49%,报收于98.77美元。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833523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Thu, 15 Nov 2012 10:52:58 CST
社交招聘如此火爆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657416 2012年在美国的受访公司中有超过五分之四的职位将通过社交网络来招聘,职业社交网站Linkedln已经取代报纸成为新职位的信息来源,73%的财富100强公司通过其进行人员招聘。

当前伴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社交招聘开始取代传统招聘形式,成为大部分企业和求职者的首选工具。而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也早已开辟精英招聘频道,抢占社交招聘市场。

据天际网CEO林廷翰介绍,精英招聘频道借助天际网专属的职业社交性互动,以职业化发展为定位,为职场人士的职业成长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在高级人才需求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精英招聘频道是企业组织之外的一个更强大的职业化的能量场和价值平台你可以轻松与行业精英、猎头、HR、企业高管、企业员工结为一度、二度好友,建立更大的职业化网络平台。”

为什么社交招聘会如此火爆?

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先生表示:“创业有段时间了,发现企业核心还是人才,有人才,才会有好的技术,好的创新,好的发展。人才依旧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命题!”

互联网是人才的聚集地。其中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娱乐型社交网站,以天际网为代表的职业社交网站,以及传统招聘网站这三类网站是主要的人才聚集地。

相比较而言,娱乐社交网站用户数庞大且活跃度高,但用户构成复杂,专业性低。传统招聘网站信息量大,但缺少互动性和稳定性。而职业社交网站目的性和需求层次更高端,日益成为招聘求职的主要平台。

“职业社交网站的招聘优势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实名人才档案、高端互动人群的职业特征以及猎头活跃的挖掘引擎。职业社交网站是职业猎头、行业精英、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汇集地,在招聘求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林廷翰说。

毫无疑问,社交网络招聘的潜力是不言自明的。如今招聘网站遭遇发展瓶颈,职业SNS却寻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后者所具有的互动性以及高质量的人才聚集弥补了前者之不足,而前者又给后者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赢利点。

职业SNS发展社交招聘需注意的问题

著名企业顾问姜先生指出,当前社交招聘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职业社交网站要想使社交招聘的潜力成长为真正的优势,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定位。

社交招聘给职业SNS带来了新的赢利点,因此网站在宣传和资源等方面上势必会向其倾斜。职业SNS中可以包容招聘,也可以把招聘视为重中之重,但决不能也不应该变身或等同于招聘网站。职业SNS引入招聘,只是其众多潜力中的一部分,今后还应开发和容纳更丰富的应用进来。

其次,要注意市场区隔问题。

当前“泛招聘”现象普遍,即为了支撑网站的运营,凡是招聘和应聘的,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其结果是使得职业SNS特色全无,难以为继。

因此,要规避风险,就要在市场细分上下功夫。以天际网为例,其精英招聘就专注于服务中高端企业。方正集团、恒天财富和FANCL等很多知名企业都与天际网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科锐等大型猎头企业也已经进驻天际网。据天际网数据,网站现有猎头超已过了2万人,每月用户接受职位邀请信平均达3.7封。

最后,要精耕细作。

社交网络的互动不能背离三项原则:平等、互惠和个性化。这也是职业SNS在进行社交招聘中不能忽视的,需要精耕细作的部分。

在目标市场确定之后,职业SNS的原有服务不但不能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更要加强。以天际网为例,作为中高端职业人士的交往平台,论坛、专栏和博客、日志等板块的内容水准就要更高,以满足用户的高层次需求。另外,最重要的是在直接对话上加大猎头和管理人员的投放量。他们应该训练有素,人情练达,能够平等待人,互助互利,辅之以对谈话对象所撰博客和专栏的深度解读,既保证了招聘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也赢得了社交网络成员的良好口碑。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657416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Fri, 26 Oct 2012 09:09:08 CST
LinkedIn创始人的布道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590942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说企业消费化将会引领下一波技术IPO大潮

在Disrupt SF 2012大会上,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谈到了企业端的市场。

  企业很无趣。大家的看法一贯如此。坦率地说,这套说辞大部分是正确的。不过披上消费化外衣的企业市场则有可能成为下一波技术IPO浪潮的主力。这个观点是Reid Hoffman在会上提出的。最近的一个例子是Workday,这家公司刚刚提交了4亿美元IPO的申请。Workday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其IPO正式乘上了社会化网络及移动技术崛起的东风。

  Hoffman认为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说:

  我认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做事是改变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初创企业正在挽回企业软件在技术领域的呆头呆脑的糟糕形象。有一些出色的初创企业正致力于此。如由Facebook联合创始人创办的重塑任务管理的初创企业Asana,热门的企业社交网络Yammer等。

  在企业领域,消费化趋势无疑正在加速。从微软以10亿美元对Yammer的收购就可以看出,大型公司使用和选择软件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企业软 件消费化、社会化,移动化,软件服务化的趋势正在加速。最新公布的Gartner2012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也表明,消费化达到生产力成熟期的时间预期 将会从2011年预测的10年缩短到2-5年内。而像Pinterest这样反映消费者偏好的服务也对企业的工作模式产生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消费化加速的现象,Future Simple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Uzi Shmilovici认为,自带设备(BYOD)的普及、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与软件交互方式的改变促使企业端出现消费化的趋势。

  你的企业准备好迎接这波企业消费化的大潮了吗?

LinkedIn联合创始人给创业公司的5条建议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努力奋斗,并等到成熟的时候才对外公布。这也是LinkedIn的做法,不管是第一个版本还是现在的版本都保持了一致的风格。

Konstantin Guericke是企业社交网络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离开公司以前他担任着营销副总裁的职位,并帮助这家公司从零累积了600万用户。 2006年的时候他加入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现在一直扮演着指导和支持创业公司的角色。而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给创业公司提出了五条建议。

1 定位要明确

营销最重要的环节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灵通的消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往往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也在摸索自家公司的发展方向。如果他们定 位确定下来之后,就能够打造出强大的品牌。倘若历经半年,他们告诉别人自己的公司不是以前那么回事,这说明他们还没掌握真谛。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努力奋斗,并等到成熟的时候才对外公布。这也是LinkedIn的做法,不管是第一个版本还是现在的版本都保持了一致的风格。

2 认真分析并坚持下去

口碑的确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但是它们也是不可预测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轻易就知道谁在哪里点击过什么,分享过什么,甚至带来了多少用户。如果创业公司想获得成功的话,他们必须擅长制定相应的营销系统,除了要利用好口碑优势外,还需要更细致地进行用户跟踪。

3 建立用户反馈平台

把有代表性的人聚集在一起是有价值的,不过这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将一些人聚集到客户咨询板块这类东西上,我觉得是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不过 它不能是作秀,而是真实的运营着。在LinkedIn的时候,Guericke把头两三年的午餐时间用于处理用户的反馈,虽然他们给出的并不是问题的答 案,但却是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问题和随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关键。

4 不要到硅谷打酱油

很多人在公司对外公布之前会腾出两周的时间做一些工作,比如说约见各种媒体新闻人、寻找投资人 等。如果创业者想在以此在硅谷寻找投资人的话,这是不怎么奏效的。如果他们只停留两个星期左右,投资人为什么要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呢?倾向于投资那些长期跟 自己打交道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想得到一些回报,你就得先付出。创业公司想得到投资人的投资,也是需要时间的。

创业者应该用好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如果他们真的想接触硅谷的投资人,其实他们可以尝试通过LinkedIn或Facebook的关系网来争取。

5 对以往的决定重新审视

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络,LinkedIn的页面是没有照片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照片的重要性。可以说我们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路的决定,我们想藉此来给用户带来一次震惊。

最后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过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也考虑过做照片模块,只不过最后还是否决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即使最初的决定奏效了,他们也需要偶尔回头看看,并判断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变更。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590942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Thu, 18 Oct 2012 11:40:17 CST
LinkedIn全新个人主页:极简可定制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590669 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主页改版:界面更加简洁,内容更加丰富

图片来自TheWebCrunch

著名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将为上亿用户提供一个更简单、更容易的主页浏览体验,让用户能够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让你的职业社交关系更加完善。

对于整个主页的改版,主要有三个方面:更加简单、清晰的网页设计;网页上部有更多的相关内容更新;一个更丰富、但却更干净的信息流。下面是对三大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个更新颖、简洁、和现代化的网页设计

LinkedIn将整个主页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改原来稍显杂乱的网页界面,将最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呈现给用户。整个页面都变得更加简洁,设计的风格既有职业社交的严肃性,又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另外,网页的内容导向更加明确,你可以很快找到你想要的内容。

页面上部有更多相关内容更新

LinkedIn 在首页的相关人士信息流之前插入了一个每日新闻板块,它可以根据你的社交圈子和工作类型来显示当天的热门话题、新闻、职业内容更新等。这部分内容甚至还会 根据你阅读、分享和讨论的文章进行优化,以求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这样你就不用浪费时间在浏览许多无用信息上,而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工作上。

一个更加丰富、清晰的信息流

这 真的是一个趋近于完美的内容展现方式,LinkedIn很好的将文章、图片、评论、态度甚至一些附加信息都整合在一个很小的豆腐块当中了,而且界面设计的 干净整洁。你不仅可以看到大量丰富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享、评论或和别人交流,同时这个浏览体验也非常棒,无需复杂的操作即可掌控所有的信息动态。

同 时社交网络,LinkedIn和Facebook完全不一样。Facebook的TimeLine展示形式是偏向于生活化的,它可以在一条时间轴上充分的 展示人们的状态、照片、日志和评论等相关信息。但LinkedIn偏向于严肃的职业社交关系,在这里面人们发布的是和工作相关的信息、讨论的是专业内容、 分享评价的也是一些行业动态和热门话题,它需要展示的内容没有Facebook那样多样化,但每个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我觉得LinkedIn的这次改版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LinkedIn未来也会推出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和功能。LinkedIn的这次改版会在接下来几周内陆续向所有用户开放,不久之后所有用户都会用上新主页。

文章来自 36氪

LinkedIn对个人主页改版:增加新工具,更简洁

【搜狐IT消息】LinkedIn于10月17日举行发布会,对网站用户个人主页改版。改版给了用户更多定制功能,可以方便他们进行个性化展示。改版后的个人主页提供新的编辑工具,还可以更方便地联系其它用户。

LinkedIn正朝“简洁”进军,对个人主页改版也遵循此原则。LinkedIn将追求简洁的项目取名为“Project Katy”。最近,公司推出新的博客“Follow”功能。过去几个月,LinkedIn曾对主页进行改版,有了新的通知功能、升级了移动应用、改变了企 业页面、推荐等。

LinkedIn产品和用户体验高级副总裁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智慧、简洁的产品去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会给产品带来动力。这是新LinkedIn的初衷。

个人主页可以说是LinkedIn的基石。自2009年1月以来,LinkedIn的会员从3200万增长到了1.75亿,每天新增17.5万个新 个人主页;主页浏览量每天2500万。2012年9月,LinkedIn总计有30亿人物搜索,自从推荐功能推出,已经有100万个推荐。

在新主页右上角有一张大图片,可以放用户的照片,顶栏还有用户的教育、职业经历。用户可以直接从个人主页更新内容,还有新功能可以与其它专业网络连接。

如果你的工作背景不能完全表达你的专业性,LinkedIn可以让你展示其它方面的才能。比如,增加“荣誉奖励”情况。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590669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Thu, 18 Oct 2012 11:22:58 CST
*关键的人脉是不熟的朋友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96193

俗话说“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人脉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欢,有时候总要依赖各种关系才能把事办成,求人未必可耻,孤独未必光荣,“关系”,是个正常的现象。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价值人脉的关键是寻求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但社会学家们却恰恰不这么认为。

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Mark Granovetter,曾在 70 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发表[1]。Granovetter 找到 282 人,从中随机选取 100 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 54 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当宅男们还纠结于简历怎么写才好时,一半以上的工作机会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靠关系不新鲜,但靠什么关系却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朋友给的呢? Granovetter 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 16.7% 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 55.6% 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 27.8% 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 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这个理论推广成一篇叫做《弱联系的强度》的论文[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社会学论文,大概超过了两万次。这个研究的数据如此简陋,思想如此简单,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现在“弱联系”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励志领域,2010年有人写了本书叫做《超级人脉》[3],其中大谈弱联系的用处。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这样来说,岂不是从一个人的社交网络结构,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经济地位如何了么?

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情来验证这个思想[4]。他们把2005年八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拿过来,涵盖90%的手机和超过 99% 的固定电话。这些电话记录构成了可见的社交网络。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但是这个结果如果细看的话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社交网络多样性越强,经济排名就越高。

在统计上我们使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两个东西之间的相关性,它的值在 -1 和 1 之间,越接近 1,就表示这两个东西越容易一起变大和变小,负值则表示二者变化的方向相反。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社交网络的“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多样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 0.73 和 0.58。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设想富人的联系人数也应该较高,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比穷人多——这也是对的,但联系人数目和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只有 0.44,并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打电话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是 -0.33,也就是说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这种数据分析的问题在于它只能告诉我们社交网络跟经济地位之间有这么个关系,但不能告诉我们到底是谁导致谁。是因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愿意跟你接触,还是因为你愿意跟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才导致你富? Granovetter 的理论还有另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弱联系,强联系只是少数。如果让所有认识的人每人给我们一条工作信息,最后有用的这条信息当然有更大的可能性来自弱联系!Granovetter在他 1973 年的论文里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他也提出了一个解释:生活中强联系和弱联系跟我们交流的次数相差极大。我们跟强联系之间交流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弱联系。这种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没有办法量化计算,但是来自弱联系的信息总量可能并不比强联系多。这样看来还是弱联系重要,因为它传递的有价值信息比例更大。后来类似的质疑不断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论还是经受了考验。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这个猜想怎么证实呢?

谁给你的信息重要?

也许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不少蛛丝马迹。在有了网络后,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分析我们是通过什么联系得到新知识的。比如你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经常阅读和转发来自网友的各种推荐,那么是亲密好友的推荐更有用,还是弱联系的推荐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数据团队2012年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项非常巧妙的研究[5]。研究者有个简单办法判断你跟各个网友之间的联系强弱。比如说如果你们之间经常互相评论对方发的状态,那么你们就是强联系的关系,否则就是弱联系。

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网页链接——如果你分享这个链接,你大概认为这个链接是有用的。这种分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先发了这个链接,你看到以后转发。另一种是你自己独自发现这个链接。可以想象,前一种方式发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后一种大,社交网络的作用就是让网友向我们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这个研究通过随机试验的办法来跟踪特定的一组网页地址,结果发现别人分享这个地址给我们,我们看到以后再转发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们自己看到这个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 5 倍以上。这两种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网友分享的放大效应。

我们的转发行为是相当亲疏有别的,人们更乐意转发“强联系”分享的信息。统计发现如果强联系发给我们一条信息,我们转发它的概率大约是弱联系发过来信息的 2 倍左右。这是理所当然,强联系之间本来就有类似的兴趣。有人据此甚至担心,社交媒体加剧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局面,我们会不会因为总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变成一个个孤岛呢?

不用担心。这个研究最巧妙的一点是:它不但比较了我们愿意转发强联系还是弱联系,还比较了两种不同联系的放大效应。强联系的放大效应是 6,而弱联系的放大效应是9。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网址,你看到一个弱联系分享给你你再转发的几率,是你自己发现这个网址再分享的几率的 9 倍。再说白了,就是强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来也有可能发现;而弱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这个性质和当年Granovetter说的何其相似!

然后再考虑到人们接收到来自两种联系的信息总量,把它们用相应的分享几率加权平均之后,发现来自弱联系信息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强联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重视强联系,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联系。

现在“弱联系”理论已经被推广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强联系”,而应该走出去追求“弱联系”,比如我下面要说的这个有意思的现象。

别跟熟人合伙

已经有统计表明,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于与弱联系合伙创业,有利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社会学家 Martin Ruef 问卷调查了 766 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其实是斯坦福大学)获得 MBA 学位且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试图从中发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6]。 Ruef 统计了这些MBA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产品或者新的销售手段,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是从哪来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创业的? Ruef 发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 38%。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 52%。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看来经常出去参加饭局的确比在家呆着强。但是那些连饭局都不参加的创业者有可能更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公司开起来以后的信息来源。调查表明,如果你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主要由弱联系构成,你的创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强联系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干脆不靠熟人,直接从媒体和不认识的专家那里获得信息,你的创新能力则是强联系公司的1.5倍。而从社交网络来看,跟前面英国数据的结果一致,你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能力就越强。那些拥有极度多样化社交网络的企业家,他们既有强联系也有弱联系,还接受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的意见,其创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单一社交网络的人的 3 倍。

虽是如此,大部分创业团队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构成。强联系团队和弱联系团队的数目对比差不多是 5:3。而Ruef使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型发现,弱联系团队的创新能力差不多是强联系团队的 1.18 倍。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更高一点。

但是人们很难拒绝强联系的诱惑。比如在我们心目中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比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应该是比较冷酷无情的人,对吧?但是就算是这帮人也会犯追求强联系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使他们付出了相当显著的代价。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Gompers, Mukharlyamov, 和Yuhai Xuan 发了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论文[7]。这篇论文考察了 3510 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 1975—2003 年间 11895 个投资项目。有些人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毕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经的同学、同事,或者仅仅因为二人是一个种族。这个研究发现,按能力搭档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极其显著地减少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这些人愿意跟什么样的人搭档呢?能力是一个参考因素:如果两个人都是从名校毕业,他们发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 8.5%。但更大的参考因素是关系:如果两个人是同一个大学的校友,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0.5%。而关系亲还不如种族亲!如果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种族的,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2.8%。

那么不同类型的搭档关系,对投资成败有什么影响呢?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可能性会提高 9%。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毕业,则提高 11%。所以按能力选搭档,哪怕你把能力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的确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选一个以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选校友,降低 22%。如果选“族人”,降低 25%。

看来风险投资的最佳合作伙伴,应该是一个从来没跟你进过同一个大学,从来没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而且跟你不是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哪怕是风险投资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愿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愿意转发他们的微博。但是熟归熟,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本文编辑:吴师傅

参考资料:

[1] 后来这个论文被扩展成一本书: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相关标签:社会学、弱联系、人脉结构、统计学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网。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96193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Tue, 18 Sep 2012 13:38:55 CST
企业社交网络新物种IMO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96147 一个电信背景的技术宅男正在构建一个企业级的AppStore。其实王志东、阿里软件以及腾讯都更有机会但还没走上这条路。

文/程苓峰

IMO是家独特的公司。它以企业用户为突破口在QQ的地盘扎根成长。正因为是以企业为入口所以无法以QQ的套路赚钱,也正因为以企业为入口所以要切的是阿里巴巴的蛋糕。

对于互联网版图的通常看法是,腾讯圈住了人向人收费;阿里圈住了企业向企业收费。但世界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融。IMO期望圈住企业人,向企业和企业人同时收费。了解IMO你就能认识到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的一个盲点:腾讯只圈住人的一个侧面,而阿里始终在企业表面打转,还没深入企业内部。

话分两头。先说事情本身,再说为什么是这么个家伙做成了这件事。

诺曼底登陆

在QQ统治的IM领域还会有机会吗?IMO确实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一股力量。不过要先梳理一下QQ才能搞清楚IMO何以存在。

当SOCIAL大潮席卷而来,谁拥有人的关系链谁就具备洗牌的威力。最直接体现中国网民关系链的是两个IM产品:QQ和MSN。QQ哺育了Qzone、朋友网这两个同属于腾讯的社交网络,而人人、开心、新浪微博的崛起都间接借靠了MSN的关系链。你也会发现,人人、开心和新浪微博们与MSN基本覆盖同一个人群: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大学生。他们是MSN的主要人群,能迅速对一款社交产品发酵。MSN一直是QQ心头之痛,给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对手。

手机通讯录是另一条强大关系链,不过可惜先发制人的米聊没能扛过腾讯系的进攻。微信用手机通讯录+QQ好友录两条关系链几个月就撕碎了仅依靠手机通讯录的米聊。微信独占江湖。而且MSN在手机上似乎永远消失了。而MSN所附身的新浪微博、人人和开心似乎也永远失掉与微信较量的时间窗口。现在白领人群的关系链都掌握在腾讯手里。

好在33岁的乔月猛有不同的角度,它认为中国人的关系链还有另一个方式和另一块阵地。QQ的主体是生活圈的关系链,这要长时间积累,一般网民十多年的社会关系都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一点挂靠到QQ以及微信上。任何需长时间积累的关系链产品都会被腾讯凶猛的猎杀,比如米聊。但有一块关系链是固定的,是可以随时导入的,自我成型的,这就是工作关系链。

乔月猛5年前创立IMO,意思是i am office,相当于企业IM。IM已经几乎成为一般企业的必备工具,由于它能加强内部沟通效率,节省电话费、传真费,IM的异步沟通也是电话等同步沟通的一个必要补充。一旦企业决定使用,即通过行政措施推广,每位员工都会使用。

这是一套瞬间导入员工关系链的体系,坚固、使用时间长、稳定。一部分工作关系会转化为今后一直持续的私人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是据说40%的企业封掉了QQ,企业难以容忍员工在上班时间跟朋友闲聊、斗地主、玩游戏。这给企业IM以生存空间。

但为什么腾讯至今没发力用企业QQ去全线替代QQ,让那封QQ的40%企业的员工在上班时间也纳入腾讯的势力范围。可能的顾虑在于剩下那60%并未封QQ的企业。一旦推行干净清爽无干扰的企业QQ必然导致几乎100%企业使用。这会压缩QQ在线时间并导致收入相应降低。

员工在上班间隙也为QQ贡献着收入:看新闻并附带瞟了眼广告,给Qzone朋友送朵花当生日礼物。估计每天有数千万以上QQ用户是在Office上班的白领,有至少20%以上的网购发生在上班时间。当QQ不能在上班时间占据白领,他们的时间就会流向新浪微博、开心和人人。QQ系产品在粘度上会被削弱。

事实上企业QQ一直采取消极防御:套装付费软件。对于宁愿花几万块钱购买企业QQ也不能容忍员工在上班时间开QQ的企业,即使没企业QQ也很可能封杀QQ。那就用付费企业QQ来占领它们。大部分不愿花钱购买的企业,对员工上班时间使用QQ的容忍度更高。

IMO期望能突破腾讯的策略。用免费企业IM迅速推广占领企业市场。乔月猛认为,腾讯要全面跟上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窗口,IMO完全有机会打下一座山头以划江而治。我们来看一遍乔月猛的完整行军图,不论成败都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商战实例。

2007年乔月猛创立IMO。号称用了整5年、花了金沙江等创投四千万人民币令IMO达到与QQ一个量级的使用体验。这是进入IM市场必须花费的沉默成本。绝大多数人不敢而乔月猛敢花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在企业IM里IMO能比企业QQ更有技术优势。企业IM存在于局域网,跟开放的网络条件是完全不同的使用环境,要专为局域网做各种优化,技术壁垒需要新进入者1-2年才能填平。举两个例子。一张图放到聊天群里如果100人同时去拿,局域网就会瘫痪。一般IM目前能支撑500人的通信录而IMO能支持2万人。

假设IMO能长大,它获取收入的方式跟QQ神似。IM是驻扎用户电脑时间最长的工具,QQ向个人提供增值服务收费,IMO期望向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收费。

这就是在企业IM基础之上的“网上办公室”。诸如电子考勤、收发传真、收发短信等实用工具。IMO也有自我研发,诸如“员工座位分布系统,EPS”,大公司人多办公室大,员工间难找到彼此座位或者某间会议室,EPS就相当于一张办公室地图,每个位置都能在图上找到并且标明如何到达的导航。上线2个月已有60%企业使用。IMO也发布了“企业微博”,员工用来闲聊工作琐事,发出抱怨或者说声感谢。领导用来跟员工做软性沟通,算是企业文化的便利工具。

IMO当然不能开发尽所有办公工具,于是有了个AppStore接入第三方企业应用。IMO期望以开放在短期内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厚度,加强跟企业QQ对抗的资本。像收发传真和短信、网络文件柜、视频会议、专业搜索都是导入的第三方服务商。往后还有OA、CRM等等。

网上办公室确实带来了收入。传真、短信这些企业习惯付费的刚性需求,所获收入由IMO和第三方提供商五五分账。以电子考勤为例,依据员工每日登陆局域网来考勤,IMO提供考勤地点、导出考勤明细和查询等功能,每员工每月收费3元,1万人公司产生36万收入。乔月猛说使用IMO企业中有10%以上分别购买企业邮箱或短信,短信渗透率预计可到50%。每个员工每月平均发短信30条,一年36块。若IMO覆盖1000万人就是3.6亿。

这个逻辑是畅通的。但问题是如何应对QQ的进攻。乔月猛寄予期望的防线有两道。

第一是快速推进的线下推广模式。企业IM的扩散跟个人IM完全不同,个人IM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论坛、微博、咖啡厅里混熟了就加QQ。企业IM扩散全在线下且只针对三个人也就是企业的相关决策者:IT主管,HR主管,老板。推广主要是找各地代理在线下登门介绍,是个耗时耗力的累活。IMO还把企业使用短信、传真等服务费一半分账给代理商以激励其积极性。据说目前效果看好。

第二道是更为互联网化的防线,在用企业IM和网上办公室圈住企业和职员之后构建商业社交网络。也就是打通企业员工之间的IM通道,让有业务往来的不同公司职员之间用IMO以及IMO上的第三方工具来办事。也让同行业或者一个产业链条上企业之间做招聘、销售展示、采购、培训、行业会议之类的主题服务。乔月猛认为企业会对此有兴趣的理由是,这里天然聚集了一群企业。

天生我才

说到这一步,就进入阿里的地盘。

IMO的奇特在于,在切走传统上属于QQ的用户时间后,赚走的却是本属于阿里口袋里的钱。首先,赚用户口袋里的钱不现实,不打扰用户是IMO之所以能切走QQ用户时间的前提,否则会同样受到企业封杀。其次,正因为IMO切走的是个人用户作为“企业人”的时间,顺理成章可以在企业属性上做文章。

这一点上却不小心触碰到一个敏感话题:腾讯对于阿里发起攻击的一个潜在登陆点。用另一种方式聚集企业并为其提供类似阿里的服务。乔月猛相信,难就难在聚集企业,有了企业提供服务是水到渠成。之前IM一直为个人服务但没有为“企业人”服务。当IMO瞄准这一点后,下一步就是要把企业固定在自己的平台上。

企业IM的弱点在于,关系链属于公司而不是个人,积累的信息也属于公司不属于IM,公司可随时更换。但若企业之间的员工关系建立,企业之间的销售、采购、培训关系建立,替换成本就提高。假设一家公司的所有职员作为整体平均跟5家以上公司的职员建立工作关系,而每一家公司跟平均5家公司建立供销等关系,那要求这些关系盘根错节的公司群整体替换IM就不容易。

IMO把企业的需求分三个层次,先是沟通,再是管理,第三是求效益做营销。IMO首先帮助沟通,其次用网上办公室帮助管理,最后实现的企业间网络就是帮求效益和做营销。阿里巴巴集团方向相反:先帮企业做效益和营销比如阿里B2B业务和淘宝,然后是帮做管理比如阿里软件,也就是马云说的从meet on Alibaba到work on Alibaba。目前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没到内部沟通这一步。

把这三个层次掰开看,沟通是基础也是很难赚钱的部分,这是IMO幸运的登陆点。管理是可以赚钱的,专业术语就叫企业信息化,IMO已经开始吃下这个市场,阿里软件尝试过但失败了,阿里云可能会进入。营销是最赚钱的,因为与销售收入直接相关,这是阿里和百度地盘,但IMO想进入。

营销这个阶段拼的是平台。淘宝和百度是平台,IMO想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家平台,乔月猛把它叫做在线商业地产。招聘、采购、培训、会议,都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提供,企业人在这里做商业活动。比如你是律师,出钱就可以出现在律师会所里见到客户。你想采购石油,出钱后就出现在石油采购集市里。每一个人的出现,都顶着一个电子名片,你都代表一个组织,是一个专业人士。

互联网对企业的价值分为三个角度,先是信息,再是产品,最后到人。信息和产品都会跟着人走。百度直接处理信息,阿里和淘宝处理产品,IMO想从人入手。其实腾讯也一直尝试从人入手,IMO的机会在于把人换做企业人。

不过变数也在这里。有建议要IMO应该紧紧抓住企业人而进化成一个企业人的社交网络。从内发展的雏形是Yammmer,不久前被微软收购的企业内协作工具,类似企业内的微博或者SNS。向外发展的榜样是LinkedIn,职业人士的社交网络,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但乔月猛对这两条路都否定了。

不看好Yammer的原因是公司政治。在美国有35%的企业抵制Yammer,很多员工搞不清楚什么信息可以或者不可以在企业内交流。尤其财务、人事、销售等掌握机密的员工,不小心就出乱子。在Twitter或者微博里一个人对自己负责,但在企业内网络里员工就很难对自己负责,因为你的信息都来自你的职务。中国公司的文化可能更加不适合这类型产品,乔月猛估计在中国抵制Yammer类产品的比例会比美国高一倍。

对LinkedIn的顾虑来自企业。当IMO上的企业人都以个体身份进入了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他们就不再受到企业的束缚,尤其在LinkedIn上的主要社交需求是应聘和招聘,这对大部分中国企业主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这可能直接导致企业主把IMO拒之门外。

其实这也只是说辞。乔月猛只是对它们没兴趣而已。这个技术宅男一直小心的防范着可能的“岔路”会扰乱自己5年前创立IMO之初的那个目标:做个互联网级的企业应用平台。在这个梦想被实现前乔月猛可能会本能的射杀其它的创意。偏执可能是技术人的弱点。不过凡事都有阴阳两面,偏执也正是IMO能坚持5年积累至今的原因。

2006年中国电信准备在企业级市场做一个跟互联星空类似的平台,商务领航。互联星空针对个人,商务领航针对企业,都是把第三方应用拿上来给他们用,类似SAAS。乔月猛是商务领航的实际操作者,想把管理软件拿到平台上来,不过失败了,乔月猛得到一个教训:管理软件不能通用化,也就是不能针对所有企业开发一个标准产品。尤其在中国企业管理流程不同风格不一,管理软件一定需要定制。

2007年的乔月猛确信两点,也就是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失败的两个关键。第一,互联网级的企业应用平台不能自己提供管理类软件,必须由第三方提供通用化、模块化的产品,才能满足企业各自不同的需求。这类似后来苹果的AppStore。更重要是第二,必须先用一个通用的工具把企业集纳到一个平台上,这是做应用平台的前提。就正如AppStore的前提是乔布斯重新发明了手机,用iPhone这一款产品集纳了海量用户。

但哪一个工具才有足够的通用性适合所有企业?2007年乔月猛认为的答案就是IM。其实这个点一说就透,但如果缺乏类似乔月猛的经历和思路就很难发现。IM本身是一个互联网级的应用,又是一个企业广泛接受的驻扎用户电脑时间最长的应用,利用IM把企业搬上来之后就天然成为一个互联网级的平台,之后再利用用户和技术优势引入第三方应用商。

这个原生态的思路帮IMO规避了很多对手。

大多数人认为企业IM必须是软件而不能是互联网级的。此观念根深蒂固。去年之前互联网基因的腾讯也一直用套装软件RTX来占据企业市场。但IMO坚定认为企业IM必须是平台级的、互联网的、开放的。其实屁股决定脑袋,乔月猛创业的目的就是要造互联网级的平台。

大多数人认为企业应用必须付费。企业期望稳定可靠的服务,不在乎你收点钱,对免费产品也不放心。但IMO坚持不收费,也是屁股决定脑袋。乔月猛是要把IM做成一个平台,平台是不能收费的,而且收费会增大短时间内覆盖所有企业的难度,免费才能引爆。虽然放弃IM收费,但赢得的是企业信息化的市场。若不放弃这一点就没一统江山的可能。

即使到这一步,大多数人还认为可以在企业信息化上赚大钱,这毕竟是一块还没被互联网势力攻陷的大市场。但IMO坚持认为要把企业信息化成本降到最低而不是赚钱,才能让IMO迅速扩散抵御潜在的进攻。平台只有一家,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各占一个领域,不是生就是死。于是有了IMO苦心推广的“微成本信息化”,以租赁的方式让企业使用OA、CRM等管理软件。购买成本能从数万降到一年租费不到一千,砍掉了销售成本、定制成本、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培训成本等等。成本大幅降低导致决策成本降低,以前要开会研究、搞竞价招标,现在没必要。

中国有600万企业上网,只有40万买了诸如OA、CRM、ERP之类的套装信息化软件,其中20万是国企,剩下20万里还有60%不用。企业信息化至今还是个空壳。如果谁能让600万中国企业“微成本”进入信息化,这股力量就会把它托成一个平台。IMO就期望用IM+邮箱+普通版OA等等这一套东西去引爆90%的企业的80%的需求。

这条路上乔月猛担忧几个对手。它们更有资源做成不过都还没做成。原因出自是否具有“互联网级的企业应用平台”这个原生态思路。

阿里巴巴曾设立一个子公司叫阿里软件瞄准这个领域。阿里平台集纳企业,为其提供管理服务是水到渠成,这是要让企业work on alibaba的天然成分。但当乔月猛看到阿里软件还是用当年商务领航的老办法去集纳管理和应用软件时就知道它必败。你还不是平台还没有可以依托的用户群,你也不懂必须用通用软件去占领企业。今天已听不到阿里软件这家公司了。归结到一句:阿里的基因是商业,但不懂信息化。

王志东曾是另一个担忧。创立点击科技做协同办公也就是把OA产品化通用化,后来转型Lavalava做IM平台。当时Lava拥有难得的大容量IM技术,看样子也在做跟IMO一样的事。乔月猛接近过王志东问他会怎么做。王说Lava要建立兴趣小组,建立群,吸引用户互动并且滚动增长。乔试探说为什么不做企业IM把用户集体拉入。王不看好。乔再问企业互联网可不可以做开放的公网。王说还是做局域网合适。于是IMO又少了一个潜在的强大对手。

到了后来,乔月猛就笃定别人不会走他认定的这条路,因为基因不同。企鹅帝国有互联网的基因但还缺乏对企业的认识,擅长2C但还不够重视2B。

无论成败如何,IMO这6年的创业史可以证明一个被长久传播却少有人信守的观念:你的vision决定你的前途;vision够高远够独特,你的对手自然就会够少;如果你进入的是红海,那是因为你还没找到自己的灵魂。

VIA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96147 竞品分析 kalevala 竞品分析 Tue, 18 Sep 2012 13:33:07 CST
商务社交的四个大于号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60696 机会面前横竖都是活,台风来了是猪都会飞。

王秀娟与大街网

王秀娟是国内最早一批SNS开辟者,在她的任职历程中先后记录着ChinaRen、千橡(猫扑网&校内网)等社交网站的名字。

4年前,王秀娟离开千橡创办商务人脉网--大街网,迈出SNS创业的第一步;2011年,她推出了投票类手机问答服务平台——OOXX(圈圈叉叉)和职场真心话将自己的社交梦推向移动互联网领域。2012年的大街网会是怎么样的呢?

社交大棋局:商务SNS+弹性社交

王秀娟创办的大街网是以学生招聘切入SNS领域,欲化解传统网络招聘低效的困局。大街网给外界的印象更多的是招聘和职业人脉,而熟人关系加拓展关系的弹性社交网络才是王秀娟的最终定位。

传统的SNS是首先构筑社交网络,再增加应用,挖掘用户需求。王秀娟则走相反的套路:先挖掘用户的硬性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交网络。

除了大街网,王秀娟还投资了IM2.0营销公司,致力于用“social commerce”的模式解决传统的营销问题。据悉,IM2.0获利颇丰,已达到上市规模,这为王秀娟运营社交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撑。

和众多靠一款产品打天下的创业者们相比,王秀娟奉行“多条战线并走”的棋路,看似散乱章法的背后,却围绕着“社交”这一核心的“帅位”来运作。

商务社交的四个大于号

在2012年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兴起——Search the billion dollar model,即商务社交网络模式。商务社交网络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经济的图谱,是基于人脉经济图谱的一种社交网络。

王秀娟称,在商务社交领域中存在四个大于号:

首先,职业的备份是大于生活的备份。

第二,职业关系的沉淀会大于朋友关系的沉淀。

第三,商务的价值是大于娱乐价值的。

最后,有目的的登陆大于无目的的登陆。

这意味着商务社交将是下一代一个巨大的商业模式,并且它是在娱乐社交达到成熟阶段后,用户需求本身会转移到的一个新的形态,这个形态会给用户,给整个经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价值。

王秀娟:商务社交将是下一个巨大商业模式

以下是大街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秀娟在2012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实录:

王秀娟:各位互联网行业的同仁大家早上好,今天的会到现在已经比较长时间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比较新奇的东西,希望给大家提提神。

互联网行业其实从1995年瀛海威时期开始到今天已经有17年的历史,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业,因为互联网大会每年举行,每年我们能看到非常多新的故事,也能看到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互联网确实是一个跌宕起伏,风起云涌,变化多端,有很多的陨落,也有很多兴起,这个行业一直被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推进,一直在演变。

我们2012年更加是一个有非常多的关键词的一年,大家能看到我在这个PPT上展示的,刚才雷总发布的小米二的手机,包含视频领域的很多和平收购的整合,也包含前段时间打得非常热的电商的价格战。

在2012年,其实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兴起的这样一个大的浪潮。我们在座的行业的很多同仁,可能在这个浪潮里头都还不是特别的有感知或者是敏感。其实我今天分享的也是大街网目前正在寻找的,大家看到我刚才的主题Search the billion dollar model。其实商务社交网络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巨大的模式,包含在国内国外,现在都有非常多的关注,一下子涌起来。

那么商务社交网络到底是什么?昨天我跟同行在聊的时候,大家通常有几个误解,典型的误解就是说,大家觉得这个商务社交网络其实是娱乐社交网络的一种垂直的应用,或者是说觉得商务社交网络其实就是社交招聘,因为商务社交网络其实是在娱乐社交网络它进入成熟,包括大家看到2006年开始迅速兴起,一时之间弥漫全世界。其实可能到2010年也达到了高峰。其实在这个之后,商务社交网络才迎来它的时代。

那商务社交网络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大家通常可能会经常讲到SNS很多图谱,熟人关系图谱,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大家对这种人脉关系一种组织结构的理解。其实商务社交网络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经济的图谱,这个经济图谱不是人脉经济的图谱,因为在整个社会经济里头,大家会有各种人脉需求价值的产生,比如说通过人脉能够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通过行业人脉能够更好的获取行业上的一些信息,行业上的譬如说技能,或者说一些跟行业经验人士的交流,从而提高它的职业洞察里,或者说在行业上面能够更好地获得综合信息和综合的技能提升的能力,这其实也都是需求。

另外,大家通过职业人脉能够更好地去拓展一些商务合作的机会。其实这些需求的供给和需求方,在这种娱乐的平台上面是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拓展和链接,大家在现下经济里能够感觉到上面的几种需求是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对称的问题。在商务社交网络它的经济图谱模型下面,能够更有效的衔接,能够更有效改变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两方能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的效率。其实商务社交网络是基于人脉经济图谱的一种社交网络。

这块说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我接下来会给大家分享几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个,商务社交到底和娱乐社交有什么差别?第二,商务社交到底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是只有招聘吗?第三,大街网在目前商务社交网络上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以此为一个论证点,来看我们今天的商务社交市场到底进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其实目前从国内国外的数据来看,商务社交这种形态的出现,包括今天的兴起,它其实是有很多的潜台词和背景的,用户通常是会把他的职业、工作和他的生活分开,大家之前在实际中也会有一些感受,譬如我们之前通过娱乐的SNS,包含国内的微博、人人、开心,国外的Facebook这些网站,大家经常会发现,在有一些阶段,或者某一些人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去做一些他跟工作之间相关的事情,譬如说发表一些从业中的感受,一些行业的观点、新闻,但是通常这些东西当它在一个比较大的娱乐的氛围下面,当它的关系里头产生的这种基于这方面的交互不够多,或者说经常有很多干扰的时候,大家通常就会慢慢沉寂下来。所以其实从大的形态和长期的关系来看,用户通常是把他的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

商务社交和娱乐社交是有非常典型的差别的,我们这边有几个分析,肯定是说商务社交好,我之后也可以论证这个东西确实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通常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是有四个大于号:

首先,职业的备份是大于生活的备份。在商务社交上面,这种价值会给你带来非常多的一种供给和需求的对应关系,还有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找到你,会有一些跟你志趣相投的同行伙伴跟你交流,可以去了解一些行业信息,可以共同提高一些从业的一些技能,或者说有一些商业合作的机会可能找到你这个企业,这个公司,这个岗位上的这个人,去产生一些合作。所以这种备份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它是一个简历,第二,这个东西只有当用户要求职的时候才干的,第三也不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真实的,应该是相对公开的。因为我个人在互联网行业也做了十二三年,其实每一代用户需求的演变,包含大家在一个阶段上面用户需求的培养,它都是不会溢过整个用户价值的需求的,这会有一个过程,这也是今天中国商务社交渐入佳境,但是又需要过这样一个槛。

第二,职业关系的沉淀会大于朋友关系的沉淀。因为职业关系上面,不管是你既有的同事、同行、专家,他比起你在SNS上面每天消遣的这些关系是更有价值的。

第三,其实商务的价值是大于娱乐价值的。也就是说有用是大于娱乐的,用户在经过娱乐SNS这几年的高峰迭起,这种培养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会出现疲倦,会出现负担,其实大家会更提倡于把他的价值获得一些更加有效的实现,能够给他人生的发展带来一些价值。

另外,大家会发现娱乐的SNS替代的东西会比较多,而且它会比较容易被带走,大家能看到包含人人、包含微博,有一段时间非常地热闹,但是过一段时间,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走,所以它是比较容易被替代的。而商务社交,它有时候比较像爱情,它带给你长期的价值,会让你在里头非常有沉淀。

最后,有目的的登陆大于无目的的登陆。在商务社交网络上面,用户的每一次登陆,每一次访问都是有目的的,他都会得到一个非常显性的价值,比如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找他,他登陆了,或者有一个同行的伙伴可以跟他交流,让他得到非常多的行业上的帮助,或者有商业合作机会能够让他达成,所以这种有目的的登陆是比无目的消遣性的登陆价值是高很多的。

这四个大于号说明为什么商务社交会是下一代一个巨大的商业模式,并且它是在娱乐社交达到成熟阶段之后,用户需求本身会去转移到的一个新的形态上,这个形态会给用户,给整个经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价值,并且这个东西也是每个人生活里头需要的,因为一个人一定会有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在工作,在职业,在他人生里头,他其实会需要一些更好的平台,实现他各种各样的需求。

这个是在国外的一些状态,大街网在这儿做了三年多,其实在早两年的时候,能看到整个行业,包含媒体,包含用户,其实对这块都很不理解,也不太关注。但是这两年明显感觉到这块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一个新模式兴起的时候,市场上整个不认知的状态,是一定会有培育期的,但是到这两年发现从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市场认知上面都会越来越成熟,Linkedin被杂志多次评论为下一代全美最大的网络平台,它本身市值是在这一两年里头唯一一个每个季度都会翻高,它目前是世界上成长速度最高的公司,排第一名,超过苹果,它的用户价值也是非常高,是Facebook的22倍。

所以大街网在商务社交网络平台的模式下面,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面,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人脉的一个平台系统,把我们的各种组织,各种需求,各种供给方和需求方都能够更好地链接起来,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行业发展、行业交流,商务合作的价值,从而提升整个组织和个人成功的效率。

所以大街网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招聘网站,它是帮你找到工作,并且帮助你在既有的工作上能够做得更好。

首先用户是可以打造他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他能够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更加直观,更加精准。其实用户的人脉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这个价值其实代表了他在职业上的一些除了基本技能以外的一些软竞争力,而且通过这些人脉价值,他可以获得非常多的提升的机会,包含职业洞察力的提升,包含一叶行业交流上面获得专家意见这样一些提升,所以人脉价值也是用户在商务社交网络上面能够去长期关注老的关系,并且能够去不断拓展新的关系。机会就是他可以获得不止招聘,不止求职,他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商业上的一些合作机会。

洞察力我刚才说的,整个行业交流是一个用户他在职业发展上面,提高职业洞察力,提高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对专业技能的了解,提高更多技能的一些机会,这些东西其实都在商务社交网络上面会有很好的价值体现。

在企业上面,我这只块展开HR这块,在HR这关,我们是有一个拉推荐的,一方面他可以去拉被动的求职者。另外就是他的人脉,再有就是推,他可以长期打造一个人才库,去沉淀,长期的对他的一些潜在的目标人才,没有合作的,或者将来有可能合作的,保持长期的关注,形成企业长效的人才库,所以它的价值是非常高。

通过这些东西,它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然后包含招聘机制的这种形态,会从被动投递的形态会变成被动精准,从而使得在招聘这块需求和供给这两方能够达到非常大的效果。在其他方面还有比较多,招聘这块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只展开这块。

商业模式上也是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包含还有一些订阅类的,营销解决方案举个例子,比如说施耐德,他的UPS产品其实是卖给很多企业的网管的,他其实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精准的找到这些网管,去建一些问答的圈子,能够更好的把他的产品软性植入进去,招聘我就不详细解释了。

所以大街网目前的状态呢,今年确实比去年感觉商务社交网络进入到一个爆发和成熟的状态,基本上每天一秒钟增加一个用户,高的时候达到1.5到2个,目前阅读访问用户也是远远领先,所以这块我不是来说数据,也是跟大家说这个市场真的成熟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能够给我们在座的很多互联网的行业人士也都能带来非常多的商务社交的价值。其实大街网也有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职业圈,大家也可以在里头找到同行,能够跟同行交流,知道同行的动向,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去体验。(VIA 腾讯科技)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360696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Wed, 12 Sep 2012 13:40:46 CST
五大巨头收购布局企业社交网络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294122 五大巨头收购布局企业社交网络
 
 
国内企业社交网络风起云涌
 
1.金蝶微博升级为“云之家”
 
云之家:您的社交化工作空间-
 
2012年8月3日,国内最大企业社交网络金蝶微博宣布,将品牌正式升级为“云之家”,致力于在社交网络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工作应用,打造企业社交化工作空间。
 
2.明道发布三大合作伙伴计划 推出第三方开放平台
 
明道: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
 
2012年8月9日,明道发布了明道的“三大合作伙伴计划”,即推广合作伙伴,部署合作伙伴和开发合作伙伴。明道开放平台:企业和第三方开发者均可设计和开发扩展应用,成为明道的开发合作伙伴。第三方开发者通过加入明道应用市场可以获得强大的应用推广支持,快速获得客户和收入。
 
3.imo新版布局企业社交网络
 
imo:云办公室-
 
2012年8月31日,企业即时通讯领导企业imo发布5.0新版本,新增了imo手机客户端、企业微博、EPS员工座位分布系统。
作为国内首家将企业微博搭载于企业IM平台之上的厂商,imo的企业微博是对企业社交网络搭建的一次全新创新。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294122 竞品分析 kalevala 竞品分析 Fri, 31 Aug 2012 17:51:57 CST
商务社交网站成为小企业掘金重地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144507 职业社交网站:为小公司创造大商机

谈到销售拓展,职业社交网站这类细分度极高的社交网站往往容易被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所忽略。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这类社交网站是为职业人士拓展人脉、建立关系服务的。然而,这仅仅只是职业社交网站的一大价值点而已,同样的它也可以是拓展销售的有力武器,尤其是B2B企业。”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市场总监张琦告诉记者。

  钟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总裁,他的公司主要从事商务礼品和广告礼品方面的业务,以前,钟先生的观念比较传统,他认为这类业务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销售员亲自跑市场,才可能跑下订单,靠网络渠道做不靠谱,在网上最多只能是娱乐一下而已,切不可当真。

  不过钟先生的老婆张小姐却是个网络达人,除了喜欢网上购物以外,她还特别喜欢网上交友,而且张小姐还特别争气,她通过天际网结交了很多企业的高管,通过深入的接触,张小姐和部分公司达成了合作,这可让老钟始料不及。

  现在老钟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了互联网上,单在天际网上,老钟就和超过十家公司展开了合作,给老钟带来了上百万的订单,网络人际关系的威力确实不可小觑。

  那么,如何将职业SNS变为拓展销售的工具呢?

  1、有一份完整的个人档案

  社会化媒体的行家都懂得在这样的平台上,你的资料和个人信息越完整越好。信息越不完整,你的可信度也就越低。

  以天际网为例,个人信息分为头像、基本信息和详细档案三个部分。完整而专业的档案,意味着专业的头像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的职业概述以及完整的职业概况、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

  2、保持持续的活跃度

  如果想要将职业SNS作为拓展销售的工具,偶尔更新个人信息和状态或者几个月才参加一次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其他人知道你的存在。

  在天际网的论坛和圈子里,你可以进行有利于建立个人权威的内容传播。然而,这些信息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和相关性。否则,将适得其反。此外,热点问题或具有争议性的事件也是可分享和传播的内容,但同样必须与所讨论的话题相关。

  3、善于利用职业SNS的直邮

  职业社交网站的直邮与百度或者谷歌的PPC广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方式可以帮你迅速地确定潜在顾客。你只需设定好邮件的广告内容,再将流量引到你的个人主页或者网站上。

  4、积极参与到讨论、论坛

  与Quora、百度知道类似,职业SNS的讨论和论坛也是一个问答平台,比如linkedin的Answers和天际网的讨论频道以及天友论坛。这里是一个有利于树立个人权威和专业性的平台。若运用得当,也将有效地提高ROI(投资回报率)。

  不过,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切勿提问和分享一些无关的信息内容;第二,回答问题时,切记不要仅仅只是给一些链接,而应该将观点表述清楚。

  5、利用搜索和浏览概要

  这是最基本的应用,但是对于寻找和培养潜在顾客来说,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在B2B领域中。天际网和linkedin都具备高级搜索的功能。以天际网为例,你可以通过关键字、行业、公司、职位、学校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来查找和搜索特定用户。你也可以搜索到某个企业,然后将目标锁定在其所有的员工。

  总结:职业社交网站是一类容易被忽视的社交网站,但它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灵活有用。它既是拓展人脉的助手,又是树立个人品牌的平台,也是一个拓展销售和培养潜在消费者的好地方。

职业SNS:小公司的最佳推广平台

 
这几年来,社交网站的兴起刚好为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接触到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平台。“不管你的员工数量是5个还是50个,或者你已经在微博、人人等热门的社交网站开设了账号,你都不应该忽视掉一类社交网站——职业SNS,也就是职业社交网站。”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市场总监张琦。
 
本文汇总了几个适合职业SNS这个平台的企业类型,建议相关企业将职业SNS列入常用的营销工具中。
1、你的公司规模在1~50
这类规模的公司在职业社交网站中是占最多数的。在美国linkedin职业社交网站上,这类公司的数量高达100万个,而在中国本土最大的职业SNS天际网上,人数在50人以下的小公司也占到了约20%。
 
在职业SNS上,小企业不用担心被埋没,因为职业用户会通过搜索工具发现你的。以天际网为例,用户可以利用高级搜索的功能,通过关键字、地区、行业、公司规模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来缩小搜索的范围,从而发现你。这没有过多资源宣传自己的小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起码从现有的情况看,已经有人开始搜索你的公司或者和你同样大小的公司。
2、你的公司有传播诉求
这年头,在微博上开设企业的官方账号,似乎成了一项传播的义务。但是,你可千万别忽略了职业SNS,如果你想提升公司在业内的名气。
 
据我所知,天际网于前不久开始提供专门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主页。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有关公司或者行业的内容,像是正常的状态更新,或者公司在当地的一些措施;也可以分享一些外部的链接,比如行业新闻、图片、视频等等。此外,你能够通过主页上的活动版块,发起相关的线上或线下活动,和客户进行交流。不过,和其他社交网络一样,在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宣传的时候,切记内容不要过于明显,不然可能会引起粉丝的反感。
3、你的公司正在寻找雇员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据说现在美国已经有超过90%的企业在使用linkedin进行招聘。显然,现在用职业SNS进行招聘和求职已经成了一种趋势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个高效率的吸引人才的平台。
 
比如,现在的天际网已经成了猎头非常活跃的地盘,在上面发布招聘信息,不仅会在精英招聘频道出现,同时也会将求职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公司主页上。
4、你的公司需要专业建议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职业社交网站都是一个寻求建议和资源的好去处。比如,天际网的圈子和论坛就活跃着各个领域的专家。不过,在申请账号之前,先去浏览一下其他类似的公司的主页,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观察一下哪些内容最受关注,最后总结出自己公司的传播计划。
5、非营利性组织
其实,相较小企业来说,慈善机构或公共服务性机构这类的非营利性组织从职业SNS中获得价值更大。因为他们更适合在专业的领域中进行传播。
 
天际网的圈子刚好满足了这个需求。所以,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不仅可以创建一个公共主页,同时也可以创立一个圈子。公共主页可以作为发布常规信息的平台,比如一般的状态更新、事件发布或者职位信息。而圈子的功能则更加丰富,你可以发起相关讨论,组织相关活动等。当然,这些也都需要有固定的人或团队来策划和管理,这样才能让这些支持者真正地从中得到价值。
 
天际网市场总监张琦提醒:“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企业,职业SNS的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
 

天际网张琦:人脉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之一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与《华尔街日报》共同针对人力资源主管与求职者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市场总监张琦告诉记者,“熟人介绍”是很多求职者找到好工作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似乎意味着,如果没有好人缘,进入一个好职位的机会都会减少很多。

        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士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建立和拓展人脉。职业社交网站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之一需求。不仅如此,“职业社交网站还能帮助用户维护和管理人脉、寻找商务良机。”天际网张琦介绍道。

        罗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策划,去年公司业绩不好,罗先生被裁了,后来一直就为找工作的事儿奔波。其实做策划虽然很有技术含量,但毕竟大部分公司对策划人才的需求还是偏少。因此,罗先生只得在几个招聘网站上海投简历,希望能获得机会。

        与此同时,罗先生也是天际网的老用户了,因为做策划人脉关系很重要,所以罗先生此前加入了很多人脉圈,也参加过很多天际网组织的活动。就这样,罗先生失业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多网友都为他出谋划策,后来人托人、人帮人,终于帮罗先生物色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

        相比之下,他在几个招聘网站上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令人大失所望。

        罗先生的遭遇告诉我们,这年头想找好的工作还真的要靠人脉关系,一味寄托于传统的招聘网站是件很不明智的。

        据了解,天际网作为中国最大的实名职业社交网站,已经汇集了1000万职场精英。完善职业信息,就能得到37万猎头和HR提供的高薪工作;加入人脉圈,即有遍及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提供商务机会;参加活动,参与讨论,发布日志,即可建立个人品牌。

]]>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12144507 商务社交 kalevala 商务社交 Mon, 06 Aug 2012 17:24:09 CST